去白宫发射棉花糖炮弹?| 我们的创造力从哪儿来?来源:火星人俱乐部
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婴幼儿心理(微信号:kidslab),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婴幼儿心理实验室创办,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。 欢迎大家关注婴幼儿心理微信公众号。 (文/编辑:小泡) 想在白宫射击?你很可能会立即遭到逮捕! 然而图中这位名叫Joey Hudy的神气少年,正在用自制的“大炮”,将一颗棉花糖炮弹发射穿过美国的国家宴会厅! 看看旁边奥巴马一脸崇拜的表情,Hudy不仅征服了总统,还征服了英特尔CEO,成为了英特尔最年轻的实习生。他说:“不要让生活变得无趣,自己动手创造一些东西吧!” 你可能会觉得Hudy真是个“天才”!不过,当你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时,是在描述他身上的什么特质呢?曾经,“天才”被定义为智商在140分以上的人。但是那些所谓的智力测验,真的能反映出我们的所有能力吗? 还有另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儿,也常被用来描述一些杰出的人才,就是“创造力”。这些人才不仅仅是领域内的专家,他们更是创新者。事实上,对于像莫扎特、爱因斯坦这一类的开创性人才来说,创造力也许比高智商更加重要。 如果创造力≠智力,那么创造力究竟是什么? 虽然还存在很多争议,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,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,所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者是异乎寻常的,而且是与情境相适应的,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。比如去白宫发射食物炮弹的Hudy可不是去闹事的熊孩子,而是去参加那里的科学展览会,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知识制作出了这样一个“科学展品”,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 研究者很早就提出,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当你处于某种新的问题情境中,过去的经验不能给你提供现成的正确答案时,就要利用这种发散性思维尝试找出各种可能适合的解决方法,这种问题通常也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。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测验可以测量我们的发散性思维,比如下面这种图形化的测试,你觉得左边的图形看起来像什么呢?不同的答案可以反映你的创造力水平。 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——给你2分钟的时间,请想出尽可能多的咖啡杯(或者椅子、勺子等常见物品)的不同用法。比如,“曲别针”的用途有: 这个测试可以反映你的发散性思维的不同特征: 流畅性:你能想出多少种用法 新颖性:你能想出多么异乎寻常的用法(比如“重启路由器”就比“把纸夹在一起”更不寻常) 变通性:你的答案涉及了多少领域(袖扣和耳环都是饰品,属于同一领域) 精细加工:你的回答有多少细节(“避免耳机线纠缠起来”比“书签”有更多细节描述) 有研究发现,创造性思维与智商之间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,家庭环境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作用似乎比遗传因素更强。那些在发散性思维上得分高的孩子的父母,经常鼓励孩子的好奇心,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。所以,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智力的认知技巧,是可以进行培养的。 但是,发散性思维仅仅是创造力的一部分。在你看来,有创造力的人都具有哪些特点呢?你可能觉得,他们一定很聪明,还有其他一些特点,比如他们更好奇,酷爱工作,灵活,会把别人想不到的一些想法联系起来,有时可能还显得有点极端、不墨守成规甚至有些叛逆。实际上,创造力是很多个体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。听起来创造力似乎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?当然不是这样哒!心理学家认为,只要人们能够整合自己的创造力资源,并且将自己投入到正确的目标上,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,至少是一定程度的创造力。那么我们到底拥有哪些资源呢? 个性特征:比如乐于冒险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、不从众的自信心、以及对某种想法执着追求的精神、坚信这种想法最终会得到认可。 已有研究表明,当人们具有的可支配的创造性资源越多,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越多,说明创造力确实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。这些理论也启示我们,当发现孩子对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表现出“异常”的热情,或者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兴趣时,我们也许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充分的支持,鼓励这种创造力的发展。 最后小编想把最喜欢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爷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:
本文参考资料: 【1】DAVID, R. 邹泓, 译. 发展心理学: 儿童与青少年, 第八版. 【2】方富熹. (2005). 儿童发展心理学. 人民教育出版社. 【说明】文章内容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。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向我们提出。 图片来源:百度、pinterest
|